< 返回
后奥运时代仍可作为(转载)

奥运赞助商与非奥运赞助商,比拼的不仅仅是奥运资源拥有的多寡,也不仅仅是投入营销资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奥运理念与品牌理念的结合、奥运平台与企业平台的对接、奥运精神与产品特性的相融——如果这三方面都能够结合完美的话,即使是非奥运赞助商,同样可以在奥运营销大战取得胜利。

笔者采访了奥运营销专家刘先明先生(注: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他认为金融企业是否是奥运赞助商不是品牌营销成功的必要条件,上述几个(注:中国银行、中国人保财险、招商银行)成功的金融企业营销案例的共性在于“两个处理好”——处理好了服务与营销之间的关系,营销为服务创造了机会,服务促进了营销;处理好了规范与创新之间的的关系,规范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提升了规范。

北京奥运会对于中国来说,远不仅仅是举办一届奥运会那么简单。同样,中国金融企业赞助奥运也不仅仅是一次事件营销的问题。至少给金融企业营销意识、企业形象带来的巨大推动力是不可限量的。因此笔者认为,如何借势后奥运同借势奥运一样,是金融企业接下来必须思考的关键点。

正如刘先明先生所说:金融机构在奥运后营销的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借助北京奥运会,来营销金融品牌,看似一个阶段性的营销战略,实际上,这种奥运营销的经验有必要延伸到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中的营销战略中去。像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的成功的奥运营销,不仅提升了金融品牌的认知度,也促进了综合效益的提升,而且,更可贵的是丰富了金融文化——这一金融文化资源值得其他金融机构借鉴和创造性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