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探索建立加强动态协同管理的长效机制

近几年来,曹家渡社区(街道)党工委从辖区流动党员数量较多这一实际出发,根据中组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实现全覆盖、增强有效性、促进组织化”的要求和区委的统一部署,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努力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

据统计,曹家渡社区(街道)原有流动党员202名,其中,在近几年通过工作转入组织关系的有124名。在现有78名流动党员中,持证流入的8名,不持证但纳入工作视野的58名,此外的12名是持证流出的党员。流动党员与传统意义上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相比,特点明显,区别很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分布的面较广。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大部分流动党员居所不固定,广泛分布于辖区内外,散见于各行各业。二是流动频率较快。一些流动党员短则2、3个月、长则一年半载就会流动一次,而且流动的时间和地点不确定,流入地难掌握,流出地难跟踪。三是身份确认较难。很多流动党员在外出期间不向组织报告、不接转组织关系、不开具党员证明信、不持流动党员活动证,使流入地党组织难以确认其党员身份。四是个体差异较大。既有收入较高的“白领”党员,也有收入较低的外来农民工党员;既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也有初中、高中等低学历;既有25至35岁的青壮年党员,又有35至50多岁的中年党员,还有一大批退休回沪的老年党员。

为了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流入难掌握、去向难跟踪、管理难落实等问题,曹家渡社区(街道)党工委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和教育以及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等原则,以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为工作目标,努力探索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他们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初步成效如下:

一、明确工作责任,层层抓好落实

针对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关于“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负有主要责任,要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的联系,把流动党员纳入本地党员教育管理的整体工作中”的要求,重点抓好三个层面的责任落实。首先,规定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实行居民区党组织和“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负责制。其次,明确社区党员服务中心负有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面上协调和指导的职责。再次,明确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负有流动党员信息的收集、反馈的责任,重点在建立社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上下功夫。通过明确以上三个层面的工作责任,在社区(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各责任主体制定相关制度和规范,着眼于工作的规范性。

二、规范工作措施,构建协管机制

通过规范五个方面工作,初步建立了辖区流动党员的协管机制,认真抓好流动党员的入口管理工作,确保流动党员在“流动中不流失”。一是规范采集登记的工作措施。以贯彻《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契机,运用信息化手段,与《意见》中关于“加快完善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制度”的要求和具体措施相衔接,社区事务受理中心通过外来暂住人口登记表中“政治面貌”栏,发现并采集流动党员登记的基本信息,定期(每月)将外来暂住人口登记表中关于流动党员的信息,通报给社区党员服务中心。通过以上路径和工作,及时掌握来沪人员中党员的基本情况,改变过去“党员找组织”为现在的“组织找党员”。二是规范联络沟通的工作措施。党员服务中心对通报的流动党员信息进行核实后,将信息转发到党员服务站、点,由居民区党总支和商务楼宇联合支部及时上门走访,进行进一步核实,并要求其将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党组织或履行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手续。三是规范信息入网的工作措施。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建立“社区流动党员信息库”并及时将“无证流动党员”、“持证流动党员”、“发证流动党员”等三类不同对象的相关信息入网,实现“一人一档”的动态信息管理。四是规范纳入管理的工作措施。对持有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的,及时落实党的组织关系;对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也及时将其纳入所在单位或社区的党支部一起参加活动;对暂时还未转入组织关系或未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主动联系流出地党组织;同时,通过党员服务站、点开展教育管理,启发党员觉悟,主动亮明身份。五是规范发挥作用的工作措施。将辖区流动党员纳入社区党员队伍建设计划,实行统一管理使用,为他们及时提供真诚关怀和热情服务。实践证明,这不仅有效促进了流动党员和流动人口与社区居民和睦相处,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而且也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了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动力。

三、实行分类管理,增强工作实效

加强对外来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在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定期调查、摸底、统计,切实掌握流动党员实有数据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关键要在“动”字上做好工作,把动态管理落到实处。一是对流入的流动党员,实施日常管理。规定由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按照有关制度,定期向流动党员传达所在党组织的工作要求和活动安排,通报社区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主动提供服务和帮助。二是对外出的流动党员,实施跟踪管理。建立“一联一”责任制,由党组织指派党性和责任心较强的党员作为联系人,保持一对一联系,每月至少联系一次,在此基础上,还要求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的工作实现“送到位、管到底”,确保进入基层各级党组织视野的党员,流动不流失。针对流动党员特点,在组织设置上采取党员服务中心成立流动党员支部的方式,由党群工作者兼任支部书记,对居民区的外出务工协保党员、流动的退休党员,利用晚上和双休日开展支部活动,加强教育管理。三是对流动的入党积极分子,实施延伸管理。按照区委组织部实施的“红色星光”计划要求,在有入党意愿的流动人群中,认真关注进城务工群体的政治需求,组织“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红色之旅”等活动,选送10名进城务工人员参加“理想走进心世界”党的基础知识启蒙班,为其确定培养联系人,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此项工作造成较大影响,取得良好效果。截止2007年底,“两新”组织中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共有82人,其中30名是外来务工人员,占35%,列入2008年发展计划的入党积极分子有8名。

四、整合党建资源,搭建服务平台

社区(街道)党工委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中,十分注重整合优化辖区党建资源,为流动党员搭建提供服务、开展活动的平台。一是组织开展“红色链接”系列主题活动。三年来,不断深化“红色链接在楼宇”这一社区党建品牌。按照就近原则将商务楼宇分成若干片,各片的创意活动在整个区域共享。系列主题活动广泛吸引了“两新”组织的流动党员、青年员工,成为党组织凝聚党员群众的有效抓手。如来自江苏启东的流动党员石玉芹,在参加了活动后,拿出了一直藏在衣袋里的《流动党员活动证》,拉着党员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手说:“你们的工作做到了家,我一定要在静安区登记,参加组织生活。”事后,她还写了一篇参加活动的感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党校的阵地作用。在区委党校的指导和支持下,以社区党校为阵地,依托党员服务中心聘请区相关部门领导、驻区单位的领导及专业人士、区委党校或相关院校教师,以及社区有一技之长的居民为客座讲师,成立社区党校“红色讲师团”,开设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建理论等多个领域的课程,为覆盖辖区流动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服务。社区党校自2007年成立以来,共开各类讲座17次,内容涉及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形势报告、国际静安专题辅导报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和警示教育等。三是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退休来沪流动党员的思想教育。积极组织退休来沪流动党员参加党员服务中心提供的“红色之旅”和党员服务站、点开展的各种活动。近年来,成功地组织了“亲子游”、“支部游”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迄今共吸引170余人次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五、提供人财支撑,建立保障机制

为了实现对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跟踪管理和延伸管理,社区(街道)党工委在人力、财力上落实保障。在人力上,依托党员服务中心、站(点)落实专门力量,进一步明确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是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在财力上,根据人数专门为流入的流动党员单列年人均150元的活动经费,确保外来流动党员在曹家渡社区参加活动享受与本地党员同等的待遇。同时,按照“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的要求,社区(街道)党工委把该项工作纳入全年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并在年中组织一次中途考核,加大工作推进的力度。

执笔:邓肇基

■ 责任编辑:姜德福